当前位置:首页/三大建设/平安建设

石林县司法局 :多元解纷机制亮真招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1-12-29 11:07:46作者:石林县司法局来源:石林长安网

近年来,石林县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积极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解纷机制,并不断推进落实,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五大举措 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全部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设立1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覆盖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环境保护、医疗等领域,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网络。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基层人民调解水平。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县级负责乡镇(街道)调解员的培训,乡镇司法所负责辖区内村(社区)调解员的培训。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两级举办培训班的机会,组织骨干人民调解员参加业务培训。2021年共组织县级培训两次,乡镇级培训42次,参训人数570余人。

完善机制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实效。制定出台了相关方案,明确“以奖代补”经费由县财政按上年末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入年度预算,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按口头、简易、普通、疑难、重大、特别重大六个等次,实施“以奖代补”,将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整合力量,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建立完善了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政调对接“五调联动”机制。在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和诉前调解中心,把立案登记制与多元解纷机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引入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到纠纷解决中。在矛盾纠纷的调处中,采用法官、检察官及律师对当事人“告知以法”,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人民调解员多管齐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高度融合,真正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

正向激励,释放“以奖代补”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催化剂作用。今年“以奖代补”预算经费和兑付标准比较往年均大幅度提升,有效发挥“小资金撬动大和谐”的作用。今年1季度至3季度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报送卷宗313件,审核合格303件,兑现“以奖代补”奖金6.15万。

三大创新 助推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挥法治建设职能,将多元解纷纳入法治化社会治理范畴。县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宣传、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等职能推动全民守法,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营造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用法的氛围,助推法治建设迈入快车道。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多元解纷机制落实情况纳入考核。报请县委依法治县办将《石林彝族自治县加强基层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纳入县委依法治县办对各有关单位、各乡镇(街道)法治成效考核,利用考核督促有关单位推进多元解纷工作。

发挥分析研判作用,从根源上显现多元解纷机制的治理效能。对一定期间内受理以及不予受理的案件进行梳理,分析一些案件当事人是否具有共同的诉求,梳理这些共同的诉求是否具有共同或类似的事实依据以及能否得到支持。对个案中反映的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厘清、甄别个案中产生纠纷的原因,利用多元解纷机制,与多个部门进行会商,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共性、个性研判,发挥多元解纷机制源头治理的效能。

三大成效 彰显司法为民决心

队伍建设专业化。全县建立117个人民调解组织,共有持证人民调解员385名。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现有专职人民调解员15名,基本为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学、心理学专职人员。县诉前调解中心共11名特邀调解员,县司法局积极推荐,将两名彝族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1名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选送进入法院特邀调解员队伍。高威望、高素质、有法律知识的专兼职人员不断充实到全县调解队伍中。

多元解纷结硕果。诉前调解中心今年共调解案件1441件,调解成功520件。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635件,调解成功631件,调解成功率99.3%。今年4月,圭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应急局等部门齐发力,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及金额570余万元的特别重大矛盾纠纷。今年8月,在某烂尾楼项目清理整治工作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双管齐下,组织购房人与开发商进行调解,共签订调解协议36份,涉及金额1.24亿元。

信息建设显智慧。自2014年开展人民调解信息化建设以来,所有调解员的基本信息均录入云南省司法行政基层管理信息平台。县司法局与县法院、乡镇(街道)等部门搭建人民调解信息互通平台。“云智调”“云解纷”等智慧人民调解等系统正逐步运用于县、乡、村人民调解工作,高效解民忧。